这一次,向终身学习者致敬——我所了解的「得到」和知识付费

世间何物催人老,半是鸡声半马蹄。

一转眼,我在「得到」开设说书节目已经1年多了,陆陆续续也和大家聊了大几十本书。

这一年里,一边创业,一边说书,经过反复打磨,基本实现了在不影响工作的前提下,每周和大家解读一本书。得益于「得到」APP用户的支持,我获得了很多人的鼓励和积极反馈;同时,也听到一些不同的声音。

有不同的声音是好事,人们可以从别人的角度再审视自己。不过,在我听到的各种观点中,有两个观点很有意思:

(1) 书要自己读原版,听人说书就像嚼别人嚼过的口香糖,有什么用?

(2)「得到」这种碎片化学习就是一个伪命题,知识必须是成体系、有深度才可以。

我不知道你是怎么看这两个问题的。对于我,这个一直研究如何学习的人而言,我觉得可以单独从学习的角度上,聊一聊对这两个问题的看法。

(1)书要自己读原版,听人说书就像吃别人嚼过的口香糖,有什么用?

“读书要读原版”这个观点,总体上我是认同的,否则我就不会一年买几百本纸质版书了。

不过,这个命题成立,与听别人解读书是否有用,是两码事。这就好比你说:人活着要吃饭,这个观点是成立的,但不代表吃水果或者喝汤,甚至一段时间的节食就是错的。

这个观点里,最能迷惑人的是:读别人解读的书,就像吃别人嚼过的口香糖。乍一听,这个观点有道理。可是,按照这个逻辑:上学时你听老师讲课,是不是嚼他的口香糖?你学习领导给你传授的工作经验,是不是嚼他的口香糖?难道,老师教的、领导传授的知识,就没用吗?

显然不是。

其实,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:二手知识的价值。

此前,「得到」对说书人有一个要求,不是要“讲述”知识,而是“转述”。比起讲述,转述会更有场景感、代入感,也更能让知识和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。

这是由人们使用音频知识产品的场景特点决定的——我们在等公交时,在地铁上,或者在打扫家务时听音频,需要的就是这种面对面聊天的感觉。

诚然,转述人受到自己的经验和认知方式的影响,在转述时必然会通过筛选信息,强化或弱化某些观点,这会与原版一手知识有所出入。但我们不能仅仅因为“转述说书”有这个特点(还未必一定是坏事),就否定他的价值。

事实上,作为一个通过「得到」学习知识的用户,我甚至可以列出一个使用“每天听本书”这一产品的方法清单,比如:

1、「得到」从来没有说过你只需要听书就可以了,不用读原版书。听人解读书和自己读原版书,是两种学习方法,他们应该同时存在,互相促进。

2、听书能够成为辅助我们读原版书的好工具。我会将听书的内容与读过的相关书籍观点进行对比,加深我对知识的理解。

比如,前几天“每天听本书”年卡会员里VIP赠送节目中有一期是脱不花亲自解读书:《关键时刻》。听这本书的时候,就让我对“二八法则”和“现场的力量”等知识在公司管理方面的应用有了更多的思考。

3、我还会把“每天听本书”节目作为加强版的豆瓣书评来用,帮助我筛选书籍。比如《菊与刀》这本书,我十多年前就知道它的大名了,可是一直没排在我想读的书单前列。结果前几天听了少文老师的说书解读之后,立刻下单买了一本原版。这就是通过听别人解读,给自己做判断提供参考。

4、我还把“每天听本书”作为自己复习知识的工具。对于一些以前读过的好书,我也会再听说书作者的解读。一方面是温故知新,另一方面,也是想看看别人是怎么解读这本书的,我和他的理解有何异同?

5、“每天听本书”还能作为我快速了解和入门某一领域的利器。比如,我想要了解”知识管理”领域的内容,只要在「得到」APP里搜索一下,就能出来很多本同一主题的书。


最近有一个广告语很流行,就用它做结束语吧:

这个世界正在悄悄犒赏那些会学习的人,也在悄悄惩罚那些不会学习的人。

这一次,向终身学习者致敬!



作者:成甲
链接:https://www.jianshu.com/p/4d3fdf07c387
來源:简书
著作权归作者所有。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,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
评论

© 得到专栏 | Powered by LOFTE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