谈阅读|得到APP能帮我快速读透一本书吗

你看,在“得到”APP里,你只需要花18分钟就能“透读《人类简史》”!看起来鼓舞人心,你只要像个雏鸟一样张着嘴巴,它就会像慈母一样把食物哺育给你,而且喂你的时候,它担心你不会咀嚼,已经把食物通过自己的嘴巴加工了一遍!

但即使如此,它依然只是帮我们获取知识,而不是帮助我们阅读。事实上,它把我们在获取知识过程的最后的一点主动性都剥夺了,它就像一个初中历史老师,苦口婆心地帮你划出书上的考点,想象下面这个广告语:

《中国近代史纲要》解读版:原书xx万字,得到为你提炼1.8万字干货,18分钟透读《近代史》,名家梳理,快速辅助学生掌握知识点,逢考必过!

如果它出现在“得到”里也毫不违和是不是?“得到”APP提供的不是书籍的缩写本或者袖珍本,而是一个罗列知识点的干货文,跟教科书划考点没什么区别,这个软件不过是国人强烈功利心下的填鸭式学习理念的一个变种,只不过,用移动互联网的时尚外衣包装了起来,看起来很美而已。

我还应该补充一句:把它比喻成教材辅导书的这个比喻,建立在它能对原著主旨和知识点正确抓取的前提下,事实上,我在“得到”里买了三本书,这些书我都读过原作,因此我遗憾地发现,它对原作的提炼和概括并不十分准确,知识点也挂一漏万——但是这个问题无关宏旨,哪怕,我是说哪怕,这个《人类简史》的干货文是尤瓦尔·赫拉利本人撰写的,万无一失的罗列了知识点,我依然会怀疑:一份如此详尽的“历史大事年表”是否就能取代历史研究本身——那贯穿在每一条历史之间间的思想脉络?

再进一步的说,哪怕,我是说哪怕,哪怕有一天人类装上了电子脑,把U盘插到大脑上,把《人类简史》下载到大脑里,他就即刻拥有了关于这本书所有的知识,他可以说出全书有多少个符号,出现了某个术语多少次,第225页第2行写了什么...等等,那又能怎么样?难道说,他对人类的理解也就立刻能达到尤瓦尔·赫拉利的同一水平吗?他也就称得上一个人类学家或是该领域的专家了吗?你怎么想?——我不敢认同这么乐观的科幻故事,它好像在说:你只需要把装着篮球知识的芯片插到你的大脑上,就也能立刻指挥马刺队打季后赛了。

说到底,大部分的快速阅读方法,本质上都没有涉及到阅读,它们谈的是“快速获取知识点”。但是:

阅读≠获取知识

而且要补充的一点事,很多速读指导方法是错误的,在《快读阅读》这本书里,作者格吕宁形容它们:“这个过程就像用眼睛在满是词语的水池里捞鱼,即使蒙着脑袋乱试,也能获得足够的信息。换言之,这种方法的本质是叫人如何忽略信息,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阅读效率的问题。”

如果谈论“如何获取知识”这个问题,我会问:有比搜索引擎更高效的知识获取途径吗?我还想进一步问:在使用搜索引擎时,我们到底有没有用到“阅读”?——联系到上文那个大脑插U盘的例子,我的结论是,为了快速获取某些知识,书籍不是最好的途径,阅读也不是必要的步骤。

再说了,人为什么要变成一台存满知识的机器呢?从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,“速读”其实就是信息的快速检索技术,这种活交给计算机做,效率会更高,在速读之上,计算机目前做的还不是很好的而人类应该去着重发展的,是信息的整合创新能力。

阅读是一种获取理解力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训练方法。

现在,我们把注意力转移到“理解力”上来。如果,“如何快速读一本书”实际上讨论的是“如何快速理解一本书”,意指作者的论证方法、哲学观念、思维特点,那么我的答案是:也许绝大数书是不存在什么理解障碍的,也就是对提升你的理解力没什么帮助的,因此也就没必要花太多精力去阅读的。值得读的书只有一种,叫做“需要你去阅读的书”,其特点是作者的论证方法、哲学观念、思维特点、处理对象的手法不同于常人,你以前没有碰到过,但是如果你掌握了这种语言,你就获得了一种新的思维技能。最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外语教材,你认为一本外语教材适合速读吗?你怎么提炼一本外语教材的知识点然后在90分钟里读透它呢?实际上,你的目标不是总结出书中所有的语法,一条条列出来记下,你真正的目标是如何习得这门语言,然后运用这种语言思维。

所以我提倡,当我们面对一本值得阅读的书时,一个更好的打开方式不是:“关于那个主题,这本书说了什么?”而是:“关于那个主题,这本书是如何思考的?”我们要从其论述方式中去掌握作者的思维方法,最终目的是掌握一套新的语言,这就是作者和世界对话的语言,无论是何种类型的书籍,阅读的主要目标,就是去掌握作者的思维,并运用它。

当然,阅读也不是提升理解的唯一方法,只是到目前为止,它在这方面依然效果显著,现代新媒体和互联网虽然优势巨大,但还不能完全取代书籍阅读在提升理解上的功能。

关键在于,人类获取知识的效率虽然越来越高,但是人类的理解力,并没有显而易见的提升。我们虽然总比上一代人掌握更多的知识,但是未必比前人拥有更多的洞识。基督教是几千年前一群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思想的产物,但它今天仍主宰着很多人的信仰。《道德经》是一本很薄的书,半个小时就可以将其读完,但是这本书说了什么?显然,这颇难回答——这些经典的书籍真正考验的,是我们的理解力而不是记忆力——要理解它,我们不必动用超出老子那个时代的知识储备,然而悲哀的是,在我们这些已经有几千年文明打底的现代读者中,能和他对得上话的竟然依旧寥寥无几。

从某种角度说,人类其实是变得越来越“笨”了:知识不断被社会分工所细化,过多的信息反而是困扰,独自思考不如接受专业咨询,人们满足于肤浅的了解和碎片化的阅读,依靠着本能反应在信息流中裸泳,随时会被各种偏见和谎言冲走。

最后需要补充的一点是,理解力还包括感知力,我理解为一种广义的审美能力,比如说在阅读画册是对色彩线条的审美,阅读诗歌时对诗歌意境的感受力,阅读小说时对故事画面的想象力,阅读传记时对人格情操的陶冶。张首晟谈教育时曾说过:“科学的客观真理,往往从书本上也能学到,而大师们的品味与风格,审美与选择,却只能在大师身边学习工作才能悟到。真善美的结合,我认为才是教育的最高理念。一些专业知识可能被遗忘,被取代。 但求知的激情,品味与风格却能伴随你一生。”——我想,读优秀的经典原作也有同样的理由,精读原作,不仅仅是为了继承知识,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原作的激情,品味与风格,而这些,快餐化的流行读物们无疑是欠奉的。

总结:

速读、浏览是获取知识的好方法;但跟提高阅读能力没什么关系。况且获取知识最高效的方法不是看书,是搜索引擎。阅读的目的是提高理解力和感知力,也就是敏锐度的训练,而不是囤积知识。阅读能力直观体现在能驾驭不同类型的书籍、文本、风格。书要精读(要么干脆不读)。不管读什么书,都要读到血液里。 

后记: 

更重要的是,得到APP所有专栏,大师课、精品课,樊登读书会全部书籍解读【170本,13年至今】,少年得到app〖数学有意思〗,已全部整理完毕,全网独家的目录模式,全网独家带更新通知,新增1.5倍速播放,精选留言,文字可编辑功能,阅读体验媲美得到APP官方V:Yufenglin0516

评论

© 得到专栏 | Powered by LOFTER